"伴性遗传"教学案例
上海市育才中学生命科学教研组 杨绿菲
1.教学说明
教学探索目标
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的生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生命科学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经历"、"体验"
教材分析
(1) 简介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原理和传递规律
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命科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0章第一节部分内容,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决定、伴性遗传概念、红绿色盲遗传传递规律及应用。这部分内容与原《生物》教材中相关内容区别不大,但是,在新的历史形式下,生物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我根据二期课改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通过生命科学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经历"、"体验"
此外,对于红绿色盲红绿色盲遗传传递规律及应用采取多媒体课件(包括教师展示和学生小组学习用两种)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策略
毫无疑问,加强基础,全面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目的。教学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 主动参与学习策略。
概括性判断的形成,必须是在学生具体、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思考,才能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抽象出所包含的共同因素,通过自我抽象概括过程,形成明确的判断,揭示规律。因此,教师创设实验、媒体情景、提供事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推理、以形成正确的判断。本课的每一环节始终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验、科学思维、表达交流能力。
(2)合作学习策略
课内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果蝇性连锁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生循着经典实验的过程来重新发现和探索伴性遗传外在的现象以及内在遵循的规律;在小组内共同学习网络课件时,每人都能陈述自己观点,同时也吸收他人观点,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对某一问题作出正确结论。
(3) "师生交流-互动"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导演,学生不只是演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互动、互助、互联和互促。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双双相互作用,通过讨论交流反馈,师生都在在互动中建构新的"图式"。
a) 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等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以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相应的知识并不是单纯由外向赔偿损失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是直接以讲授法向学习传授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学习长期实验结果记录等现有的"图式"上,随着色盲伴性遗传传递规律的讨论、归纳和总结;随着来源于生活的问题的探讨和解释,学生的不断地改造脑中的旧图式,获得完整的伴性遗传规律的新"图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伴性遗传的概念;
② 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③ 学会利用果蝇观察、分析遗传现象
1.2 过程能力与方法:
① 通过学生一段时间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培养其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和能力。
②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信息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主体参与意识和行为,得到自我发展。
③ 引导学生使用数码互动实验室内 "虚拟教室"功能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其创造性学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4.教学难点
①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行为 | 学生活动 | ||||||||||||
一、提问果蝇实验探究进程,导入新课。 | 课前安排学生"长作业":全班同学共分四个大组,每组分发2对果蝇作为亲本(红眼雌蝇,白眼雄蝇),要求学生培养观察P、F1、F2性状。课堂提问学生一个月来培养情况 | 学生代表用PPT介绍一个月来培养果蝇的基本过程(包括制作培养基,放入亲本果蝇,观察F1代性状,发现均为红眼。) | ||||||||||||
二、果蝇眼色伴性遗传的探究 | 观察F2的眼色 | 布置任务:统计本组实验中F2的不同眼色的果蝇个数,性别。 | 小组内分工合作,准确统计本组内果蝇个数,雌雄性别数。并将数据上传,汇总到教师电脑。 | |||||||||||
得到实验结论,展开讨论 | PPT展示全班学生汇总上来的数据 提出问题: 1.从全班同学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特点? 2.如何解释这个实验结果呢? 要求小组内讨论, 给出本实验中果蝇基因型的假设(A\a)来解释果蝇的遗传现象 根据不同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归纳:果蝇的眼色遗传是伴性遗传。 |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F2中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且白眼果蝇均为雄性。 如图 学生联系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小组用AA,Aa,aa基因型来进行解释;有的小组提出质疑,无法解释白眼果蝇均为雄性;于是有的小组尝试用XAXA XAXa ,XAY ,XaY来解释 学生听讲 | ||||||||||||
三、色盲的遗传规律 | 过渡 | 展示几幅图,请同学们自己观察。 如 | 观察,听讲 | |||||||||||
| | | 学生巩固知识,填写色觉正常男性、女性;色盲男性、女性的基因型。 | |||||||||||
分析不同婚配方式下子女的表现型和基因型。落实书本基础,强化伴性遗传基因型写法。 | 写出下列几级婚配方式下子女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并用红笔圈出色盲的个体。 ①XBXB × XBY ⑥XbXb × XbY ②XBXB × XbY ③XBXb × XBY ⑤XbXb × XBY ④XBXb × XbY |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写出每组婚配情况下子女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部分同学上黑板书写。 | ||||||||||||
三掌握规律,学会运 用 | 总结伴X遗传病遗传规律 | 对同学们分析的不同婚配方式下子女的表现型和基因型进行点评和讲解。 提问:根据同学们自己写的情况,请总结一下色盲这种伴X隐性遗传病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如致病基因传递有何特点? 与性别联系体现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将各自的结论通过"虚拟教室讨论平台"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共享 | 小组内部先进行讨论,再将各自的结论上传到"虚拟教室讨论平台",参与全班讨论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 父亲的致病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3. 母亲的致病基因既能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 |||||||||||
分析遗传图谱 | 提问 姨夫(正常) 外公(色盲) XbY 王惠(正常) 王超(色盲) 李娜(正常) 小姨(患病) 外婆(正常) XbY XBXb 妈妈(正常) 爸爸(色盲) 如图,王超发现爸爸也是色盲,而妈妈正常,所以他认定是爸爸将色盲基因传给他。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 独立思考,推理,回答问题。 |
6. 课后反思
我因为这堂课获得了"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一等奖,其中离不开我的导师:特级教师
最初我提出想试试在遗传学教学中引入果蝇实验,但是觉得难度很大,又非常担心课堂的时间有限,
本节课前要求学生以大组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培养果蝇并连续观察三代的性状,学生们往往会开动脑筋,自觉地产生出诸如"如何配制培养果蝇的培养基""如何观察果蝇性状""怎样快速统计子代果蝇性状"等问题,并能在一个月的时间中安排好本组各成员的"工作",定时,定人进行观察统计。这样的形式不仅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生命科学实验态度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试讲的过程中,
通过虚拟教室讨论平台,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而且与由于屏幕总是实时更新的,前一个同学的意见会被班级所有同学了解,有时一个小小火花会被不断扩充,小错误也能迅速被更正,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大大增加,主动性也随之被大大激发,同学对问题的认识在深度与广度上均有所增加。
如,下图为部分讨论内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